近年来,宁波在大数据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无论是在城市整体能级的提升还是百姓生活的便利,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数字化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注入了强劲动力。
当前,大数据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诸多领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驱动力。近年来,宁波在大数据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无论是在城市整体能级的提升还是百姓生活的便利,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数字化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注入了强劲动力。
宁波是全国率先系统部署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早在2010年,宁波就以上海世博会首个主题论坛——“信息化与城市发展”成功举办为契机,不断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健康、智慧教育、智慧交通等一大批优秀应用,有效缓解了办事难、就医难、就学难、出行难等民生问题。例如,在《2021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中,宁波“交通健康指数”位列全国前十,地面公交出行幸福指数最高,据分析,通过交通大数据平台建设,重点路口的早晚高峰平均拥堵下降了近10%,平均等待红灯次数2.5次降到1.8次。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宁波各级政府出台了大量的惠企惠民政策。为推动企业和个人了解相关政策信息,宁波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还成立工作专班启动建设“甬易办”平台。据宁波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戴云介绍,在改革举措上,“甬易办”的建设有几个亮点:一是制度先行,机制体制保障。二是建立统一平台,实现数据、应用多效集成。三是大数据赋能政务,实现服务主动推送上门。
数字化改革不仅体现在复工复产,还深入到老百姓办事的方方面面。从“最多跑一次”改革、政府数字化转型到数字化改革,宁波大力推进政务服务网上办、掌上办,持续提升网上办事便利化程度。同时,在全省统筹部署下,大力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跨省通办”。
为了解决政务服务“多头进”的问题,浙江省把全省政务服务都整合集成到“浙里办”APP。宁波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应用推进处处长陈宏晓介绍,宁波也在“浙里办”建设了宁波频道,并基于养老、就医、住房和教育等民众高度关注的领域,不断拓展服务内容,结合群众实际生活需求,推出一批特色服务专区。
来宁波打拼奋斗的“新宁波人”同样可以享受到便利的政务服务。“人们来到一座新的城市,往往会有一种陌生感,办事会显得有些手足无措,这个问题一旦解决不好,会让年轻人无法融入这座城市,久而久之就存在了交流上的隔阂。”宁波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智慧城市建设处负责人郑从卓说,着眼于这个城市服务中的痛点,宁波推出“浙里新市民”服务。今年4月份开始,奉化、宁海、象山三地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入学将使用新版的“新市民”积分指标体系。
随着城市管理现代化、治理现代化以及数字化改革的推进,各类智慧相对分散、数据共享利用不足、跨部门跨层级跨业务协同项目建设难等问题日益突出。2021年3月,宁波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上线运营了宁波市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城市大脑)。城市大脑将各类城市数据归集连接、互联互通,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整合,对城市进行全域的即时分析、指挥、调动、管理,从而实现对城市的精准分析、整体研判、协同指挥。
数字技术日新月异,人们对数字化、智能化的应用需求也越来越大。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计算机与数据工程学院副院长陈根浪建议,迈入数字文明新时代,宁波的大数据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还有不少可以提升的空间。一是宁波的智慧城市建设虽然有先发优势,但目前与国内的先进城市相比迈的步子还不够大,不够快。二是数字化改革应用在提升群众企业获得感方面还有待于加强。三是政、企、校多方协同推进的良性局面尚未形成,更多的还是政府侧在发力。
“数字化改革大潮已经掀起,正开启新一轮的发展变革,这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变量。”戴云表示,宁波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将突出数字化引领、数字化撬动、数字化赋能,进一步提升群众在互联网上的办事便利度和体验感、进一步提升一体化智能化平台(城市大脑)的智能化水平等,扬起“大数据”风帆,为宁波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数字化改革先行市贡献“数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