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区一体化数字驾驶舱正式投入使用
来源:鄞州区大数据发展服务中心   发布日期:2023-08-15 15:27    
 

鄞州区一体化数字驾驶舱作为鄞州“1+2+1”的数字化基础支撑底座核心架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应急指挥、基层治理等实际场景提供数据可视化分析能力,辅助政府决策科学化。项目目前正式投入使用,已建成包含区级驾驶舱3个主题板块、22个镇街驾驶舱、2个部门驾驶舱和2个专题驾驶舱,初步形成数据可视化矩阵。

一、坚持平台统建,一体化打造数字驾驶舱

(一)立足顶层设计,构建三级驾驶舱体系。向上对接省级系统、向下联动未来社区数字化平台,纵向建设区级、镇街、村社三级驾驶舱,避免了通用模块重复建设、节约建设成本。通过平台统筹,郡柳、海创等6个首批未来社区建设成本从百万级下降到十万级,圆满通过省级引领型未来社区验收,数量领跑全市。在此基础上同时满足二次定制开发需求,如东胜街道利用标准版驾驶舱建设成果,在此基础上开发了防汛防台模块和网格管理模块,为东胜街道在防汛应急和日常管理提供决策支撑,受到省市媒体报道。

(二)突出指标共享,构建综合指标体系。通过建设统一的驾驶舱指标管理应用和“指标超市”模块,按照“共享为常态、不共享为例外”的原则推动驾驶舱指标体系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各驾驶舱之间各自为战、相互割裂等问题,实现平台对多层级综合管理和决策辅助的统一支撑。针对上架的指标种类繁多的问题,对“指标超市”中的指标进行标签化分类管理,保障实际使用效果。通过前期各驾驶舱的建设沉淀,目前“指标超市”中已积累各类指标9100余项,指标共享开放率达77.3%,指标镇街颗粒度达62%,可支撑部门镇街快速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动态组装形成主题看板,有效降低分析数据获取难度。

(三)强化运行监管,实现全周期运行闭环。建立系统安全规范、系统运行规范、驾驶舱验收规范、指标巡检规范等制度,针对入驻的各个数字驾驶舱项目,在实施、运行、关闭等生命周期环节开展全过程监测,确保各项目各阶段有序推进。

二、坚持数字能力融合,夯实应用支撑底座

(一)强化“可视化+时空”能力融合。依托鄞州区时空数据共享平台,同时与“基层一表通”积累的人口、法人等数据进行关联匹配,形成人、房、企、事、物等动态化治理信息图层,构建以三维可视、决策支撑和模拟仿真为基础的信息底座;叠加业务数据,生成防汛防台、学区预警、网格巡查等5个共性模块,从而有效解决了系统重复建设和数据孤岛问题。

(二)强化“可视化+感知”能力融合。依托鄞州区视频解析共享平台和移动数据分析平台,汇聚起来的29000余个视频点位和后台AI检测能力编织感知融通一张网,集成输出视频AI算法和信令数据分析功能,支撑社会的多维感知和精细管理,实现春节、五一等节假日,商圈人流、景区人流动态监测场景应用。

(三)强化“可视化+数据”能力融合。利用驾驶舱平台集成的可视化智能分析工具,搭建智能分析一面屏,利用统计图、热力图、雷达图等元素进行多维度可视化分析展示,并能根据需要利用自动报表生成组件将大屏分析内容转变为报告文件,使得决策者可以更加直观和全面地了解工作情况,从而更好地制定决策和规划,探索智治新思路。

三、突出实战实效,精准赋能政府治理

(一)助力基层服务精准化。以未来社区驾驶舱为例,通过整合数据中心资源建设村社数据仓,整合特色“两平台”能力形成村社图层集合与视频点位集合,统筹前端展示建设村社驾驶舱,在重点群体补贴发放、居民文化活动举办等方面实现“政策找人、服务上门”,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参与度。

(二)推进应急保障智能化。以镇街驾驶舱防汛防台模块为例,通过建立覆盖全区气象、水利、交通、城管、公安等领域的5大类重点实时物联感知数据体系,汇聚与包括水雨情、卫星云图、气象雷达、降雨分布、天气实况、预警信息、台风信息、公路险情等多种实时数据及报警预警信息,开发水位感知数据采集分析、水淹预测预警、受灾人员模拟等功能,推动镇街道在避灾转移、易涝点监测等多种综合场景应用中科学制定工作方案,提高人员转移速度,实现应急关口前移、精准监测预警、科学决策调度,变“以救为主为“以防为主”,变“各自为战”为“智慧整合”。

(三)辅助指挥调度协同化。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例,搭建鄞州区疫情防控驾驶舱,通过“一舱”辅助流调分析、“一图”实现孪生可视、“一网”助力观控全局、“一表”摸清人房底数、“一掌”赋能精准扫楼,形成“1+5”数字防疫系统,实现确诊病例活动轨迹、两密人员分布热力、重点行业人员与居家管控人员核酸检测等重要数据一屏展示,有效支撑“三区”划定、卡口设置、核酸采样点设立等工作,“两密”人员人均转运时间从5.35小时压缩到1.44小时,扫楼登记时间从人均5分钟缩短至1分钟,真正实现精密智控流程再造、全面协同,获得《浙江日报》专题报道。